具体的大家还是可以到公号里看,体验更棒!
已经有朋友在问一些煮沸、发酵方面的问题,但是我想还是一个个来,咱把糖化阶段的问题说说透彻,毕竟糖化是你酿出好酒的第一步,能够得到理想的麦汁是制作啤酒的关键,所以,也不急于一时对吧!
当然如果大家觉得这些偏学术性的东西看着有点涩眼(个人觉得虽然学术了点,但是良药苦口,你都能用得上),在后续我也会穿插着写一写其他大伙儿感兴趣的东西比如配方,设备啊,配餐,文化啊等等(也许我还会雅兴大发写几篇软文),包括咕噜精酿订阅号里有几篇不错的文章我也会转载分享给大家! [url=][/url]
之前已经写到过的包括:糖化温度、酶休止对泡沫的影响、以及parti-gyle这种古老的糖化方法,你可以想到的糖化中会出现的问题还有哪些? pH、料水比、一步出糖/多步出糖、甚至于BIAB和筛板过滤会有啥不一样等等,这些我相信只要是有过酿造经验或者看过书籍的酿友们都会注意到。
但是有一点,可能是在糖化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,也可能是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一点:糖化时间。对,我们都知道教科书里,老司机传授的糖化时间一般都在60min, 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加了一步在50℃左右 15min的蛋白质休止后,66℃的糖化应该是多久呢?是60min还是45min? 或者直接一步出糖,糖化时间少于60min 或者 大于60min 结果会不一样吗? 我想,经验这个东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,而实践恰恰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,所以有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,能让大家酿造更加有底气!
首先我们还是先看知识点,再结合具体数据对比。
pH:一般在糖化过程中我们会要求麦汁的pH值最好能够在5.2-5.5(我查阅了很多资料,这个pH值的区间是一个综合考量)之间,这是因为在这个区间下: 1、β-淀粉酶的活性最佳,能够产生更多可发酵糖; 2、有利于提高浸出物质量,提升最终啤酒的口感; 3、较低的pH值相对来说有更高的抗氧化能力,而较高的pH值会使得最终啤酒颜色加深。 至于如何控制糖化时的pH值,我会在后续单独写一篇。
温度:糖化温度对于啤酒到底影响有多少? 大家可以再翻阅一下之前这篇文章,里面讲的比较详细。
料水比:这就是麦芽质量与糖化用水量之间的一个比例,我们一般控制在1:3~1:4之间。 同样,糖化时不同的料水比会得到不同浓度的醪液,稀醪能够溶出更多的浸出物,但浓醪可以较好的保护酶,这是由于浓醪颗粒和已溶解物质的胶体保护效应所致,可以防止酶在较高温度下失活。 因此,浓醪糖化可以提高可发酵糖的含量和最终发酵度。但是醪液浓度对糖化的影响没有其他因素那么大!
糖化时间:我们所谓的这个时间,其实主要就是α和β-淀粉酶在65℃上下分解产生糖分的作用时间,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及pH、温度的重要性,因为只有在特定的相对最佳条件下,两种酶的活性最大,也因此能够得到相对最佳的麦汁。 而众所周知,酶的活性并不是一直持续的,而是和大多数微生物一样,有着一个类似于半衰期的衰减过程,那么也就抛出来问题,这个时间是怎样的,也是就是我们今天最主要探讨的问题。
先看一张图:
从这张图里相信大家能够看的很明白了吧: 1、在前20分钟里,三种温度下,β-淀粉酶的活力呈直线上升态势; 2、20分钟之后酶活力出现下降态势,并且在40分钟后下降迅速,再往后下降趋缓; 3、三种温度下酶活力大小依次是:63℃>65℃>67℃。
总结一下,β-淀粉酶活力在一小时之内呈现的是陡升和缓降的曲线,同时又和糖化温度息息相关!
不知道你看了这张图之后会不会还有另外的问题? 假如我利用酶活性的极速上升期,只在六十多度的温度下糖化20-30min,最后的糖度还有啤酒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?这就是接下来要给大伙儿分享的几组实验对比。 很巧合的是我恰好找到了三组经典对比:20min vs 60min,30min vs 60min,以及60min vs overnight! 让我们拭目以待!
|